义与利的选择问题,关系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孔子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思想家曾从不同的角度对礼的性质、属性和功用进行过多方面的论述。
众所周知,礼既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表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周公制礼作乐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复杂,它包括当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如:嫡长子继承制度、封建制度、井田制度、庙堂制度、刑法制度、婚姻制度等等。意思是说,由夏到殷到周,礼的发展,有所因(继承),又有所损益(增减变化)。不仅如此,孔子及其七十子后学还从形而上的高度对礼进行了阐述。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证明了范式是一种有关价值、信念和方法论的共识,那么一种科学范式的实质就可以看成是一种世界观或方法论。
礼,经过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提炼和阐释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范畴。君令臣共(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则既从内涵上说明了礼的要求,又从外延上列举了礼的施行范围。那是关于过程与变化的现象世界,被阐发为道(即连绵无垠的经验场域之展开)或万物(即万千过程或事件,或可简言之为发生着的一切)。
该文本从根本上看是规范性的。道与万物并非指代全然不同的现实,而只是观察相同的永恒转化的现象世界以及我们寓于其中的连续经验的两种方式(aspectual)。注释 1 虽然李约瑟将葛兰言的著作La pensée chinoise视为天才之作,但他也批评葛兰言与其他一些重要的中国宇宙论阐释者如福尔克(Alfred Forke)和顾立雅(H.G.Creel)等,都犯了预设汉代宇宙论与现象论是古老的这种严重错误。如果两个方面(aspects)似乎是有关的,那么这并非通过因果关系,而是如一体两面般互为偶对,用《周易》中的比喻说,就是声音与回响,或者影与光。
在此宇宙语境之中,创造意义的协作进程首先在远古先民们的想象中被激活,然后被符号化地运用来摹状与表达先民对世界的经验。传统上被当成寻求创造性关联之工具的经文本身,要比传早许多,它有时被独立地称为《周易》。
这个并非被创造出来的宇宙有机体的每一部分,通过一种内在于其自身的、出自其本性的冲动,心甘情愿地在整体的循环往复中发挥自身功能。如果诚如彼得·赫克斯(Peter Hershock)所观察的,我们视关系性为第一级的(或者说终极的)现实,并且所有个体行为者是从中(按照习惯)抽象或引申出来的,那么我们必须将一种在被形容成自然的宇宙中的因果,理解成具体焦点及其无垠场域的背景或前景,其中任何事物是一切事物的原因,而一切事物又是任何事物的原因。智慧随着不断增长的关联性而得以增长。当势这一术语及其具有可替代性的逻辑与因果被特别用来反思人类境况之时,它解释了独一无二的、潜在心胸宽广的人所具有的那种生成涌现的个体性,这样的人处于其扩展的家庭社群的发展着的环境之中,处于其自然文化环境变化着的条件之中。
与此同时,这种因果和逻辑也囊括了任何特定事物或事件的所有延伸关系,因为此关系总和共同作用,赋予那种令该事物持之以恒如此独特的自然倾向以生命。在此种古典宇宙论中,生机盎然、变动不居的气是根据(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说)生命能量场域来概念化的。换言之,始于经验的整体性,我们通过从一种和其他视角聚焦及有意义地明晰其视域,把对原本处于连续不断的涌流中的事件性事物作了分割、概念化和前景化,从而使其确定化。【2】 李约瑟再次援引葛兰言的观点来描述那种西方人所不熟悉的宇宙观,以作为我们理解儒家人之概念(the Confucian notion of person)所需的阐释语境,他不仅提醒我们这个宇宙观是什么,或许更重要的,是这个宇宙观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什么: 社会与世界秩序不是建立在权威理想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种关于轮换责任(rotational responsibility)的理念上。
它不是造物主,因为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被创造的。这些人所养成的独特性非但不排斥其诸多关系,而且正是这些关系成就了他们的特质。
就因果来说,鉴于为焦点—场域式全息奠定基础的那种关系所具有的富有活力的、内在的、构成性的特质,关系并非指涉某种外在于、且时间上先于发生着的事物可被感知的组合结构的主体,而是指诸关系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富有创造性的、相互依赖的因果性。其实,由美国实用主义公认的创始人皮尔士(C. S. Peirce)发展出的诱导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的观念,可被视为一种更为人所知的关联思维形式,与中国关联思维模式可以相互参详。
比如,道、气、文、理、阴阳,以及变通之间永恒的交接,都被用来指称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1978)。它声称要解决的,或许是生命中最为紧要的问题,即人类怎样参与自然进程才能够最大化世界的诸可能,在这样的世界里,自然事件与人类事件是世界不可分割且相互成就的两方面。这样做是为了对这一设定的他者世界去神秘化。当我们向外投射从而最为充分地注意到了成就我们自身的那张无垠的关系之网,那么此时我们便发现了最为内在的自我。当我们梳理势字可能的英文翻译那事实上难以尽列的清单之时,或许一开始会茫然无措。
粗糙的天然矿石被冶炼熔铸成神圣的青铜礼器,从植物提取的物质与材料变作了精美的绘画与建筑。在势的词源中蕴含了培育改良事物的审美感性,即蓺——其同源的另一个词是藝(艺)。
势是表达复合的、整体的、动态的变化进程(体用)的通用术语,这种进程发生在任何特定事物或情境的演化与完善之中。当其显现时,这些交错缠绕的事件会在适当时候转化为其他事物。
一旦瓜熟蒂落,此种讲述过程便配置和表达着我们的现实、我们的想象(imaginaire)。或者简而言之,爱自己即爱世界。
与此同时,情境的定义就在于被置于(situated),故而具有了一种形态学或者习惯化的面相,即伴随着其坚定的特殊性和连续且发展的构造而实现的一种本地化发生(taking place),即具象化的展现。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一、势:对西方物之逻辑及外在因果关系的审美化替代方案 还有一个复杂术语或许有助于思考上述被李约瑟形容为具有其自身因果和逻辑的宇宙论,它主张人之成为(human becomings)与人之存在(human beings)在思考方式上有重大不同。
如果它们没有以那些特定的方式行事,那么它们便失去了在整体中的关系位置(此种关系位置令其如其所是),并且转化成另外的某种事物。《周易》将生命本身(一种生生之力)描述为人之经验最具一般性的特征: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事物以特定方式行事并非必然出于前在行为或其他事物的刺激,而是由于其在永恒运动的循环宇宙中所处位置,而此种位置让事物被赋予了令其行为不可避免的内在本性。这种因果论及其逻辑,与西方哲学的因果论和逻辑存在明显区别。
当代学者郭沫若认为,易字当被释读为赐字的古体简写版,表达礼物、交易、交换之意。在协调思维中,概念并非是被归于非此即彼的范畴之中,而是被置于一种并列模式之中。
其中被称为大传的《系辞》或许是思考中国早期宇宙论预设现存最为重要的资源。葛兰言与李约瑟认为中国世界观是一种焦点——场域宇宙论,以及讲述它所需的面相性或方向性的(aspectual)语言,揭示了李约瑟所说的普遍的非被创造的有机体及其自身的因果与逻辑。势暗示了构成人之身份特征的持久习惯与特定习俗,是如何由原始的冲动演变为那些独特群体的明确而有意义的活动。乃至于我们能够在富有成效的关系中茁壮成长,在此意义上能够成为与众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出类拔萃的人,从而使我们所属的关系纽带亦卓尔不群。
关系的首要性意味着情境将永远优先于主体,并且任何假定的主体都不会独立行事。的确,此种在自然与教化之间预设的连续性也反映在以下事实中,即相同的语汇被同时用以表述人类与自然生态中的创造性进步。
我们务须认取那些最初的自然条件,其虽然尚属端倪,但已然预示了萌芽的诸可能性,接下来我们应当致力于最大化利用与现象世界如影随形的那种富有创造力的不确定性。它们作为变化发展的诸关系的一种生长模式,从自身的复杂性中涌现生成。
文本记载了此种持续的共生协作: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关键词:宇宙论; 因果; 逻辑; 关系; 自然; 势; 作者简介:安乐哲(Roger T.Ames),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